当前位置:首页>机关动态

打造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晋城模式”——守护水脉乡愁 润泽百姓生活

发布时间:2025-03-10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市生态环境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开展“党建红引领生态美”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度融合的新方法,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深度融入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6月,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内的198处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治理水域面积共计82.12万平方,覆盖6个县(市、区)16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数量20.64万人。

一、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助力产业振兴

一是降低工业企业用水成本。巴公北河是晋钢集团的主要取水点。因北郜村黑臭水体和沿线农村生活污水的汇入,导致水体水质达不到企业用水要求,进而致使晋钢集团要对取水进行二次处理,成本较高。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后,大幅降低了晋钢集团二次处理的成本,每年可为该公司节约上百万资金。二是助力提升村庄旅游收入。晋城市乡村文旅资源丰富,本次纳入试点的农村黑臭水体所在村庄多为历史文化名村或位于太行一号线沿线。通过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村庄旅游收入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黑臭水体所在的大阳、良户等古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加10%。三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泽州县巴公镇靳庄村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生猪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农业废弃物作为猪饲料,猪粪堆肥还田,养殖污水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用于农田灌溉。据统计,每年不仅节省灌溉费用20余万元,村内小麦由亩产500余斤提升到亩产1000余斤,实现了农业增产、减污、循环发展。

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助力人才振兴

一是新增就业岗位。黑臭水体治理推动乡村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治理可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二是培养本土专业团队。晋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培养了一批污水治理、老窑水治理、河流生态修复、设施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本地化建设运营专业队伍。三是示范激励人才回流。通过项目实施助力了美丽乡村建设,对外展示晋城市乡村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助力文化振兴

试点项目涉及20余个古村落,黑臭水体治理不仅为乡村奠定了良好的生态本底,也让“一汪碧水绕古村”的历史画面重现。以高平市米西村为例,该村依托晋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的开展,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环境卫生、村容村貌进行系统治理,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全面提升村庄环境,特别是将黑臭水体的治理融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将原先村庄内1.04公里黑臭水体纳入高平市东仓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设内容中,投资1582.88万元完成了控源截污和河道治理,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群众身边的“山水画”,并成为了网红游戏《黑神话:悟空》里的取景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参观打卡。今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郭芳副部长还对此进行了点赞和发布。

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助力生态振兴

本次试点消除82.12万平方米的黑臭水体,带动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9.15%,削减入河COD485.1吨/年、氨氮117.8吨/年,有力地保障了全市河流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确保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战略目标达成。

五、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助力组织振兴

农村黑臭水体多位于乡村,治理过程中要经常和村民打交道。经过本次试点项目实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村委会的凝聚力明显增强,老百姓对村委会工作的配合程度明显增加。如团东村的臭水塘,水体恶臭无比且蚊蝇滋生,导致附近村民一到夏天就被迫搬走或者不敢打开窗户,治理完成后老百姓交口称赞,村委会的群众基础得到极大增强。

供稿人:崔  超    审稿人:王海峰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